2012年5月6日,关停煤矿、携款回到贵州省盘县舍烹村的陶正学,在家里迎来了6位村民。他们在小院里商定发起成立“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募集原始股50万,每股5000元。仅过去80天,原始股就增至2000万元,股东465人。从此,合作社开始创业,在投融资公司参与和金额机构贷款支持下,已投资7亿元开发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建起了现代科技农业基地和温泉度假区等。他们的创业模式被总结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贵州省今年2月起将该模式在全省推广试点,并要求金融机构从10个方面予以支持。
资源变资产 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石桥镇的妥乐村,有古银杏1451株,是世界上古银杏生长密度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但几百年来,村里的村民只能每年看银杏叶绿了黄、黄了绿,到了秋天收取银杏果,是从银杏树上获得的唯一收入。但自2013年村里被开发为旅游景区后,他们的古银杏树被折价入股,2015年每株分得股金417元。
盘县普古乡舍烹村坐落于一个U型峡谷的底部,村旁山洞中一股清泉汩汩涌出。2013年2月,银湖大坝开工建设,清泉积为湖水,120亩水面作为旅游资源入股银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占股10%。
身为8个村联村党委书记的陶正学对记者说,他从2012年开始创业,当时并没意识到什么是“三变”。资源变资产以土地为抓手,把土地集中,有老百姓的也有集体的。现在资源增加了很多,农房、水域等都可以入股了。
据统计,盘县现在已有41.02万亩土地资源变资产。六盘水市共有70.47万亩集体土地、68.3万平方米水域入股;有119.16万亩农民承包地经营权、5.67万平方米房屋入股经营主体,集中发展猕猴桃、刺梨、核桃等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业,农业总产值由2013年的93.81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84亿元。还将基础设施、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古树名木、城市资源以及农民的劳动力、技术、管理等各类资源折价入股经营主体,参与分红,推动股权多元化。
资金变股金 分散的资金聚起来
如果说资源变资产是将资源集中,那么,资金变股金就是将农村分散的资金集中,用在集中的资产上,做项目做产业办大事,增加农村集体和农户收入。
六枝特区木岗镇小木岗村村委以“农户 公司 集体”的合作模式,成立小木岗汽车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带领农户抱团发展。共发动57户、350名农民集聚闲散资金750余万元入股运输公司,通过运输公司的经营管理,入股农户每人每年可获得分红1.6万元。
位于盘县乌蒙大草原的小树林村今年获得了县财政发放的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并以此入股景区悠悠然酒店。酒店两栋木屋位于天池湖畔,那里天风浩荡、草原起伏、杜鹃连片、佛光乍现。乌蒙大草原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信说,“酒店到明年5月就开业满一年了。50万元入股资金每年保底分红7万元,预计能到10万元。”
除了将村集体农户闲散资金、财政资金入股外,还可以把扶贫专项资金变股金。钟山区抓住农村商业银行增资扩股的机会,投入扶贫资金684万元入股两家国有农业公司,由公司购买农村商业银行原始股份,并将每年获得的分红收入用于扶持187户、337名农村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人员和115名城市无正式职业的贫困群众。
在“三变”改革中,六盘水市共整合财政、集体、农民和社会资金51.05亿元,集中投入到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打造了175个农旅产一体化的旅游村寨。
农民变股东 农户的收入涨起来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最终的目的是让农民变股东,有长期稳定的收入。
盘县淤泥乡的岩博村,也是村民带动发展起来的典型。村里现在的主要产业是酒厂和养鸡场,村民以土地和资金向酒厂入股2071万元,年产酒5000吨。接待记者一行的村文书肖玉龙说,他将1000万元贷款中的40万元入股,每年付利息3万多元,本金由厂里偿还。“现在酒厂资产评估下来有9000万元,明年还要在新三板上市。”他对前景充满了信心。
与舍烹村相邻的马场新村掩映在绿树里,俯瞰银湖温泉度假区。记者走进“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人之一的陶明章家,他说,“我用5亩地入了股,每年可得2000元左右,从前自己种植可能不超1500元。现在夫妻两人还腾出手,在工会跟酒店上班,月收入有近4000元。”他还投入了合作社60万元股金,自己房屋楼上有4个房间提供住宿,楼下准备开餐馆,子女在外工作,没有负担。
据统计,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农民变股东的达到38.05万户、126.58万人,其中贫困户10.78万户、32万人,农民通过股权收益年均增收1200元以上,带动22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投融资注入 实现规模持续开发
走进舍烹村,两个巨大的农业科技生态大棚特别引人注目,一个大棚门口挂着“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支持生态农业示范点”,里面热带奇花异草赏心悦目;另一个大棚门口挂着“盘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支持生态产业示范点”的牌子,里面种植的无土立体蔬菜也让人惊喜。
说到金融支持时,陶正学对记者说,“刚开始在盘县办洗煤厂、吃了上顿没下顿时,由乡财政担保,我们从农信社贷了50万元。2012年又成立了合作社,2014年年初时资金紧张,我们以盘县的酒店作抵押,向农信社贷款4000万元,做农业栽种和配套。”
在舍烹村银湖广场,可见不远处的彝寨、布依寨和苗寨,或藏于绿树中,或倒映于湖水,一些农户已开起了农家乐,整饰一新,十分醒目。贵州银行为3个寨子、共625户提供了5000万元特色村寨贷款,每户8万元。
农村的发展特别是贫困村的脱贫致富,要产业、能人、资金联动。为此,盘县提出“211”扶贫模式,即“1家融资平台公司同1家金融机构共2家企业,每年投资不低于1亿元帮扶1个乡镇”。工行盘县支行与县宏财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起帮扶竹海镇、大山镇和刘官街道,工行提供贷款3亿元,截至11月1日已发放2000万元,其中竹海镇、大山镇实施的项目覆盖100%的贫困人口。今年5月启动的竹海景区建设目前已近尾声,木栈道已爬上高高的山巅,登上狗跳岩,可见竹海绿浪、汹涌连天。
据人民银行盘县支行行长张增林和盘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朱建红介绍,全县506个村,村村都会组建合作社,社员将贷款自愿入社,合作社和投融资公司签协议,入股资金每年有6%的收益。全县7个投融资公司资产较多,且县财政收入背靠能源优势,贷款风险不大。目前已为6个合作社贷款5272万元,待合作社组建完成,明年贷款将有大幅增加。(靳斯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