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关于我行 > 媒体关注

人民网、多彩贵州网:7年,从93到213的飞跃




7年,贵州银行的支行数从93家增加到213家。

最为快速的是2016年,仅半年的时间,就新开设34家县域支行,实现了全省县域机构全覆盖,创造了“贵州银行速度”。

眼见着它一天天壮大、眼见着它获得多方信任、眼见着它助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当初筹备支行的艰辛和努力,像是一笔巨额财富,珍藏在每一位筹备者的心中。

 

01  亲手孕育的“家”

 

对于刚满30岁的覃昌启来说,2016年是神奇的一年。有着金融行业知识储备的他,居然戴上了安全帽,干起了装修工作。

“那年8月,我应聘来到贵州银行三都支行。当时,三都支行还在筹备中,预计10月份正式开业。我以为捡了个便宜,可以休息两个月再正式上班。”覃昌启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刚入职,他就接到了“储备行长”吴葵华的通知——所有员工都要到支行工地现场全程跟进装修。

为了方便工作,三都支行筹备团队在网点附近租了一个门面,摆上两台电脑,“支行筹备临时办公室”就这么建好了。

从图纸规划执行到联系施工队,从订货价格对比到钢筋尺寸测量,从玻璃门品牌选择到空调功能试验,所有细微末节的问题,都需要覃昌启和同事们一起合作,根据总行标准认真核验。

因为三都支行网点位于三都县中华路附近,运送装修材料的大货车只能晚上进城。“等卸完货,把材料安放好,再把卫生打扫一下,通常都是凌晨一两点了。”覃昌启说,甚至有好几次,他和同事们的“下班时间”,是清晨。望着初升的暖阳,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没有一个人抱怨。

作为三都支行的“储备行长”,吴葵华觉得,“没有抱怨,是因为大家都把三都支行当成了自己的家。”



除了辛苦地装修,这个“家”未来“家业”能有多大,也是吴葵华最关心的问题。

“要是正式开业后,没有储备业务,没有家底,那咋办?”为了获得更多关注,在支行筹备之初,吴葵华也在想方设法引导客户开户,“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三都县的客户到都匀分行先开户,等三都支行正式营业后,再动员这部分客户把业务转移过来。”

吴葵华是三都本地人,父亲已经70多岁了。得知儿子正在为即将开业的支行业务发愁时,父亲也帮着他发动亲朋好友到三都支行办理业务。

“我父亲每个月有5000元退休金,支行刚开业,他就把存退休金的卡换成了贵州银行的。”吴葵华说,家人的支持是他努力工作最大的动力,“毕竟,父亲这把年纪了,还在为我‘拼’,我没有理由不努力呀!”



2016年10月19日,贵州银行三都支行正式营业,包括吴葵华和覃昌启在内,支行员工共有8人。

3年时间过去,这8位“元老”再苦再难都没有退缩过,更不要说离职。

“从无到有,三都支行就是我们亲手孕育的‘家’,舍不得离开。”吴葵华说。和大多数支行一样,三都支行也不断有人事变动,但在这样一群中坚力量的带动下,三都支行三年来没有一个员工离职。

 

02 迈出一扇“门”

 

三都县中华路,是当地最繁华最热闹的街道之一。驱车缓缓驶过,途经的各类银行网点不下10个。

这也意味着,要从林立的各类银行网点中脱颖而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在三都县站稳脚跟,赢得老百姓和地方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是三都支行成立之初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三都县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4 2”教育突破工程、教育“9 3”等措施,强力推进全县教育工作的发展。

“大力支持三都县教育事业发展,或许是一个突破口。”吴葵华认为。



很快,2016年年底,在三都县“普十五”教育项目中,贵州银行三都支行创造了一个奇迹。

赴三都县21个中小学了解学生情况,调查搜集各个学校资质、生源,明确学校贷款需求和用途,三都支行的4名员工用4天时间加班加点进行了实地走访和材料收集整理。

材料梳理后,支行向分行递交了项目申请,经总行审批后,仅仅11天时间,贵州银行向三都县“普十五”教育项目投放的3.13亿元贷款就分别打款到了21所中小学的账户上。

“那11天,我们忙碌又充实。”参与“普十五”教育项目的支行员工笑着说,那段时间,每当家人朋友问起在忙什么时,他们都会自豪地回答:“在做一个上亿元的大项目。不是开玩笑,是真的!”

贷款顺利投放的当天,21所中小学的负责人都惊呆了!谁都没想到,“普十五”教育项目的贷款这么快就到账了。

当天,三都县县长在给吴葵华的电话中说道:“这么大数额的贷款,以前,几个月都不一定能发放下来!你们贵州银行这个速度,快得有点不可思议!”



3.13亿元贷款,像是一扇门。三都支行通过这扇门,以极快的速度获取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信任。迈出了这扇门,三都支行越战越勇。

在拿下全县行政事业单位60%的代发后,三都支行还争取到了全县教育系统近4000名教师工资的代发和全县退休职工2000多名退休职工的工资代发,成为全县代发最大的金融机构。

除此之外,三都支行重点支持三都县国省道改造项目,投放2.3亿元;三都县2017年棚户区改造项目,投放2.58亿元;贵州都柳江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项目,投放2.88亿元;三都县“万亩桃园”旅游扶贫项目,投放2.9亿元;投放“保捷贷”27笔,总金额2.01亿元,确保当地农民工工资的发放……

三都县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贵州银行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方面也不遗余力,扶持了贵州亘蓝母民族布艺蜡染、三都县工业辣椒种植、三都县黄桃种植等企业和行业,累积支持金额2180万元。

近三年时间,三都支行共计为当地投放贷款21.46亿元,为三都县脱贫攻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03  “攻城拔寨”

 

纵观全省,三都支行的筹备和发展,只是贵州银行213家支行建设的一个缩影。

当吴葵华和覃昌启等8位三都支行“元老”为了网点筹备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在总行也有一个8人团队,同样“焦头烂额”。

这个团队名叫“机构发展部”(现已并入贵州银行办公室),胡晓红是这个团队的部门负责人。


2016年4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支持我省地方金融机构“五个全覆盖”工程实施方案》,贵州银行首当其冲,实现县域机构全覆盖的时间提前到了10月底。

当时,经过梳理,全省尚有34个县没有贵州银行支行网点。补上这34个县域空白,是胡晓红所在部门的建设目标。

邓青刚是这个8人团队中的一员。在他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全省9个市州的“作战地图”和“机构建设时间推进表”。34个县域空白就是34面小红旗,分布在这张图上。按照时间推进表,每当一家支行顺利开业,邓青刚和同事们就会拔下一面小红旗。“有一种攻城拔寨的感觉。”邓青刚说。

按照要求,每个支行的选址和设计,要在分行领导初审后,由总行机构发展部的成员到现场进行“图纸会审”。机构发展部的员工与支行员工现场修改、审定后,工程才能进行。那段时间,胡晓红和邓青刚都成了“出差狂魔”,一年内差不多有100多天都在各县域奔波。


“当时,务川、沿河、道真、罗甸等县都还没有通高速,路况不太好。”胡晓红说,比如跑一趟务川,只能走县道,来回一趟要8个小时,再加上在工地现场处理问题的时间,通常天蒙蒙亮就得出发,深夜11点过才能回到贵阳。

“出差的时候,平均一天要跑2个支行,最多的时候,一天跑了4个支行。”邓青刚说,每到一个网点,顺利的话,会在网点筹备现场工作3个小时。

回想起那段忙碌的日子,邓青刚说,他还干过一件“疯狂”的事。

“有一次,我一天跑了3个支行,在从施秉县回贵阳的高速公路上,真的累到不行了。”邓青刚说,当时坐副驾驶的是另一名同事,因为太累,已经睡着了。听着同事的呼噜声,邓青刚只有通过使劲掐自己大腿和脖子的方式保持清醒,坚持把车开回了贵阳。“那两个小时,比一个世纪还漫长。”邓青刚说,“现在想想有点后怕,疲劳驾驶这种事,太危险了。”


2016年10月26日,随着罗甸支行的顺利开业,贵州银行如期实现了全省县域机构全覆盖。“作战地图”上的小红旗拔光了,胡晓红和邓青刚觉得,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人的一生,时时刻刻都在学习。”邓青刚说,以前只懂金融业务的他,在2016年竟然学会了“工程建设和管理”。通过这几年的历练和摸索,邓青刚在网点建设和特色网点打造上,也有很多心得。

随着无现金支付方式的普及,网点人工柜台逐步缩减,增加智能设备已是大势所趋。邓青刚认为,“与此相适应,网点的打造应该与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相结合。比如在遵义打造‘红色窗口’,传承红色文化;在贵安新区打造‘绿色窗口’,引导企业实现资源配置、环境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