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望新闻、多彩贵州网、天眼新闻等媒体报道)
养护:生活自在
天色蒙蒙亮,王老伯就出门了。跨上摩托车,双手转动把手,脚用力蹬几下油门,“轰隆轰隆”摩托车冲上家门口的缓坡,鸡鸣,狗吠,牛羊叫,村子在王老伯的身后热闹起来。“上工啰!”王老伯的一天由此开始了。
驶过蜿蜒的山路,穿过小镇的主街,再拐上一个小山坡,视野一下子就开阔起来:目之所及都是齐腰高的灌木,灌木的叶子翠绿,微风吹过,枝条摇曳,叶下蓝紫色的小果子时隐时现。顺着枝条往下看,原来这一丛丛的灌木不是生在地里,而是长在黑色的土钵里。
这里是丹寨万亩蓝莓园的基地之一。
王老伯叫王洪国,今年62岁,是丹寨县万亩蓝莓基地的管护人之一,负责400多亩蓝莓园的管护。他每天早上8点钟到蓝莓园,在园里拍照、发照片到公司群里打卡上班。然后开始巡园,记录蓝莓的长势,组织、带领工人采摘蓝莓、修剪杂草。
巡园的时候,他通常会背上一把镰刀。哪里杂草多了,就停下来割一割。清风拂面,耳边是虫鸣鸟叫,走走停停,一上午的巡园时间过得很快。
中午休息的时候,他和采摘工人们坐在园子里的杨梅树下吃饭、聊天。天气好的时候,晚上收工之后,他会在园子里逛一逛,“心情好。”
在蓝莓园工作,他每年能够增加26000多元的收入。这笔钱对于他来说不少,他想攒着盖间新房。除此之外,最令他满意的是这样的工作、生活状态,“在蓝莓园工作,空气好,自由自在,我喜欢。”他说。
株株蓝莓,阳光下,香甜饱满的果实这头,结着“王老伯们”的自在生活;土钵里,稳固强大的根基那头,是贵州银行金融支持。
播种:授信3.55亿元
2017年,结合区位实际情况,丹寨县发展以蓝莓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将其作为农村致富的“蓝精灵”。产品主要以蓝莓酒、蓝莓饮料、蓝莓提取物的化妆品、保健品为主。根据产业规划,丹寨县计划通过几年的时间,发展一万亩蓝莓,带动4000多户农户脱贫增收,其中,1100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万亩蓝莓产业需要巨大的投资,钱从哪里来?
当时,贵州银行扶贫队入驻丹寨没有多久,听说丹寨发展蓝莓产业需要资金支持,贵州银行主动提出可以提供贷款支持。“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丹寨发展蓝莓有资源优势,作为丹寨的对口帮扶单位,帮助丹寨发展产业是我们的责任。”贵州银行丹寨支行副行长王德宽说。
为此,贵州银行总、分、支三级行成立“基金专班”,协助丹寨县申报扶贫产业子基金。“基金专班”与县发改、基金办、财政、受托企业以及受资企业沟通联系,客户经理积极走访项目现场,了解项目建设概况。
为了尽快通过申报,那段时间,“基金专班”经常加班到深夜。“辛苦是辛苦,但是想到能为丹寨的产业发展做点事儿,能帮助到老百姓,就觉得辛苦得值得。”一位当时的“基金专班”成员说。
经过争分夺秒的“奋战”,2017年9月15日,丹寨县万亩蓝莓项目成功通过扶贫产业子基金申报。根据申报内容,贵州银行对丹寨县万亩有机蓝莓产业扶贫基地,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放扶贫产业子基金,审批金额为3.55亿元,占该项目总投资的79.78%。
收获:人均年增收一万元以上
蓝莓种植三年才能挂果,资金回笼慢。“贵州银行的贷款,是丹寨蓝莓这几年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丹寨县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光廷介绍,目前,贵州银行已经投放贷款2.8亿元。
“这些贷款是分两次拨付的,每次拨付都很及时。贵州银行还会定期到蓝莓基地调研,主动帮助产业发展。”他感叹,“贵州银行的服务,既专业又用心。”
经过三年的发展,丹寨万亩蓝莓基地已经建成一万亩,解决了附近约600名农户的稳定就业,其中,近200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0000元以上。
5月15日,基地第一批蓝莓开始采摘。
这一天,王老伯早早地就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他们两个人一组,每组有固定的采摘区域。工人们在各自的区域就位,王老伯从距离蓝莓园入口最远的区域开始巡查,一组一组地指导工人们采摘。“用力不能重也不能轻”“指套要戴好”“多往叶子下面看看”……
工人们腰间的小筐慢慢盛满,王老伯把小筐里的蓝莓小心翼翼地倒到大筐里,然后将满载的大框一个一个码在蓝莓园的过道上。看着这些蓝紫色的小果子,他和工人们喜悦又满足。这些小果子,凝结着他们辛苦劳作的汗水,更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丹寨县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光廷介绍,蓝莓基地今年产量预计在600吨左右。收益用于建档立卡户分红的预计在300万元左右。项目区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以及参与基地管护获得收益。其中,土地流转每年每户可增收1000元以上。“由于今年是第一年挂果,挂果量少,到了后面几年,基地对农户增收的带动效应将会越来越强。”王光廷说。
工人们采摘蓝莓的时候,王老伯经常反复提醒他们,蓝莓变成蓝紫色才能摘,“红色、粉色的都不能摘,还没成熟,要等等。”
他告诉工人们,不要着急,这些红的、粉的蓝莓,很快就会成熟。正如他们越来越好的生活,也在不远的将来等待着他们。